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講究方式方式的,一般來說,領導要做勢,下級要做細。
做勢,就是制造輿論,營造氛圍;做細,是一項工作任務,一定要做到事無巨細,不能有遺漏的地方。
為什么做勢的是領導而不是下級?因為領導不僅有權(quán),而且還有資源。另外,領導只有一兩個人,他沒有精力做一些具體細節(jié)的工作。下屬跟領導恰恰相反。
領導一定要是做勢的大神,特別是在實施管理變革時。
眾所周知,秦朝商鞅在東城門立了一塊木頭,到處告訴公眾,如果有人把木頭扛到西城門,賞金一百。每個人都在談論,卻沒有一個人相信。
之后來了一個外鄉(xiāng)人,很窮。直接扛起便往西門走去。當他到達西門時,商鞅如約賞金一百。這件事很好地達到了政府言行一致的效果。
商鞅用的是大肆借勢法。自己做不如民做,通過輿論造勢達到自己的目標。
同樣,企業(yè)進行管理變革,宣傳方式非常重要。
例如,企業(yè)實施豐田精益管理,必須啟動所有宣傳工具、電視、廣播、橫幅、簡報、看板、手機等,大力宣傳公司正在開展的精益生產(chǎn)示范活動。
召開精益生產(chǎn)啟動會議,廣泛宣傳該做什么。通過大會來表彰獎勵精益生產(chǎn)推進過程中出現(xiàn)的精英,選擇精益明星和最佳團隊,通過好消息、最佳案例分析會議、公開獎勵等方式給予物質(zhì)和精神激勵。
宣傳改革工作,鼓勵改革者,爭取觀望者,引起人們的關注。群眾的眼睛是明亮的,尤其是最高領導者的行動和言語。
啟動這些宣傳機器,撥付專項獎勵資金,激發(fā)能人干部。只有董事長才能做到這一切,沒有別人能代替。所以只好是領導利用這個機會。
有些企業(yè)不知道這一點,實施精益生產(chǎn)一點動靜沒有,大會不開,口號不掛,先進不獎勵,隔壁車間工作人員不知道隔壁車間在做什么?親自從事精益生產(chǎn)的人也沒有先進感、壓力感和榮譽感。
慢慢地,負面氣氛勝過改革氣氛。第一批改革團隊將死于駕駛道路,導致精益生產(chǎn)改革失敗。這就是許多企業(yè)促進精益生產(chǎn)失敗的情況。
十件事,領導不能親自做任何事,否則十件事,一兩件事可能做得很好,但另外八件事、九件事被遺棄了,結(jié)果只能丟西瓜撿芝麻。領導、下級要在其位謀其政。
下級必須是細致的執(zhí)行者
一件事必須考慮上下左右;考慮制度、流程和表格;考慮培訓、跟蹤、教育和評估。不能學習領導,大而化之。
比如領導一句話控制滯留的庫存,但作為下級執(zhí)行部門,他們要做很多具體的工作。如果你是這個任務的負責人,你應該做什么?讓我們看看。
1、整理老庫存,找出歷史庫存滯后的原因,但建議不要追究過去的責任,否則會讓人恐慌。相反,制定替代獎勵方法,快速消化歷史問題。
2、制定主要制度。一是每月先進的現(xiàn)場庫存制度,直接控制倉庫管理人員的人為滯留,尤其是通用材料。二是通用材料安全庫存和多批小批量采購機制,控制部分材料采購人員的廣泛行為;三是每周作業(yè)現(xiàn)場滯留的材料檢查機制,公開設計人員多余材料,遏制設計變更冗余材料車間不退庫行為,及時公開和處理問題。
3、定期召開周、月度呆滯分析會議,每周檢查上述制度執(zhí)行過程,每月檢查執(zhí)行結(jié)果。做到獎罰分明。
上述制度一直堅持到公司關門。
庫存滯留處置工作涉及研發(fā)、設計、計劃、采購、倉庫、車間、金融、人力資源、供應商等,您看,落實領導控制庫存指令,下屬要做多少細致繁瑣的事情。
想做好一件事,就必須做這樣的細節(jié)。
任務管理,一定要領導做勢,下級做細。千萬不要倒過來,領導做細,下級做勢。
如果是這樣,會是什么樣的場景,我們不妨想象一下。